歷史的車輪碾過無數歲月,進入21世紀20年代,終于駛入一個“新賽道”——綠色算力。
科技革命帶動社會變革,繼而對人類生活帶來深遠影響。人類社會的每一次進步,無不是科技革命的結果。即便是在原始社會,鉆木取火和石器的制造使用,讓我們偉大的祖先和野獸區別開來,進而取代恐龍的野蠻統治,成為地球的霸主。
每一次科技革命都會帶來新的機器和工具,使得生產力得到大幅提高。例如,工業革命時期的水力和蒸汽機器可以大幅提高工廠的生產效率,而現代信息技術則使得生產線更加自動化和智能化,提高了生產效率和質量。
不過,科技革命也是一把雙刃劍,它在幫助人類攫取豐厚財富的同時,也刺中了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的“要害”——環境污染讓這顆浩瀚宇宙中的星球風雨飄搖,人類第一次深刻認識到“生存危機”這四個字的真正含義。在沒有找到地球的“替代品”并移民到另一個星球之前,只能尋找一條“中間道路”,一條既能讓經濟社會保持高速發展、又能減緩對地球傷害的發展之路。
“綠色發展”概念由此橫空出世。
作為綠色發展的新賽道,對于很多人來說,綠色算力陌生而遙遠,但實際上,綠色算力早已侵入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使用的智能手機以及人臉識別、自動駕駛、智能生產線、AI技術等,無不是綠色算力的范疇。
從名詞解釋上來講,算力指的是計算的能力,具體來說,就是通過計算機設備或數據中心對信息數據進行處理,實現目標結果輸出的計算能力。
近年來,隨著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算力成為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我國算力總規模近5年年均增速近30%,位居全球第二。然而,傳統算力方式往往伴隨著高能耗、高排放等問題,推動算力綠色低碳發展已成行業共識和時代需求。
海量復雜的計算需求,正使得數據中心整體用電量以每年超過10%的速度遞增。國內著名網絡安全專家、青海省綠色算力產業咨詢委員會專家陸寶華算了一筆賬:對于一個1000P的算力中心,用電功率在8000千瓦到16000千瓦之間,算力中心開機后,不能停止,這樣單日用電量24萬千瓦時,一年用電量8760萬千瓦時,這樣下來,一年就要消耗23660噸標煤,碳排放64000噸,這還不包括其他污染物的排放。
據我國權威機構測算,目前全國數據中心總耗電量占全社會的2%,電力成本占數據中心總運營成本的50%。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數據顯示,預計到2030年,數據中心能耗總量將達3800億千瓦時左右。
為此,在提升計算效率的同時,提高數字算力國際競爭力,降低數據背后設備能耗在雙碳目標和成本要素下至關重要。而青海省恰恰是實現算力“綠色化”的良港: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部,氣候干燥、冷涼、潔凈,常年干燥度2.38,年平均氣溫低于4攝氏度,數據中心可實現全年314天自然冷卻,制冷用電比全國平均水平低40%左右。干燥潔凈的空氣,可有效延長相關電子設備使用壽命10%以上。
青海不僅是“中華水塔”“三江之源”,更是一個資源富省和戰略要省。青海資源富集,鉀鹽、鎂鹽、鋰鹽儲量占全國80%以上,資源儲量居全國第二位。與此同時,在綠色低碳現代產業體系方面,青海發展動力活力持續增強。太陽能每年總輻射量居全國第二位,是全國第四大風場,被譽為全球四大無公害、超凈區之一。
曾被稱作“遙遠而荒涼的地方”的青海,再一次站上了風口浪尖。
2024年3月29日,以“保護高原生態、發展綠色未來”為主題的青海綠色算力產業發展推介會在北京舉行。青海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陳剛,國家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國家數據局局長劉烈宏,國家能源局總工程師向海平分別致辭,青海省委副書記、省長吳曉軍作青海綠色算力產業發展推介。
4月12日,青海省綠色算力產業發展現場觀摩暨座談會在西寧召開,青海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陳剛主持并講話,省委副書記、省長吳曉軍作輔導報告。
5月24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堅定不移做‘中華水塔’守護人 走好青海高質量發展之路”相關情況,青海省省長吳曉軍再次當起了青海發展綠色算力的“推薦官”,向社會各界闡述青海推進綠色算力產業發展的三個優勢:
第一,有“天時”。當前人工智能發展非常迅猛。人工智能的關鍵是算力、支撐是能源、未來是清潔能源,而青海最大的優勢就是豐沛的清潔能源,電價長期保持在全國最低水平。為此,青海搶抓國家“東數西算”這個有利時機,著力把“綠電”變“綠算”、把“電纜”變“光纜”、把“瓦特”變“比特”,努力培育新發展動能,開辟發展新賽道。
第二,有“地利”。青海氣候干燥、冷涼、潔凈,常年干燥度2.38,平均氣溫3.4攝氏度,數據中心可以實現全年314天自然冷卻,制冷用電比全國平均水平低40%。據測算,在青海投資算力,投資成本(比其他地區)大概要少20%,運營成本降低30%,投資回報年限縮短2年,可以說青海是發展綠色算力產業的“天然良港”。
第三,有“人和”。青海打造綠色算力產業基地,得到了國家各部委、援青省市和許多頭部企業的大力支持,現在一大批企業和數據匯聚在青海。
2024年無疑是青海綠色算力產業發展的起步之年,但絕非“元年”,其產業布局由來已久。在數字經濟、綠色算力產業發展方面,青海之前已經相繼出臺了《青海省加快融入“東數西算”國家布局工作方案》《青海綠色零碳算力網絡建設行動計劃(2023—2025年)》《青海省數字經濟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3—2025年)》《青海省推動“數據援青”工作方案(2023—2025年)》《青海省綠色算力基地建設方案》等政策性文件。
此外,青海還發布了綠色算力基礎設施等級評定、清潔能源利用評價方法、信息系統能效等級和測試方法、智能運維規范、監測平臺技術規范5項地方標準,成為全國首個制定綠色算力地方標準的省份。
至2023年底,青海已建在建數據中心4.3萬標準機架,較2022年同期增長34.4%。至目前,青海清潔能源裝機達到5170萬千瓦,占比93%,發電量占比84.5%,兩項均居全國第一。青海綠電(光伏、風能等新能源發電)已實現從生產、傳輸、消納全過程溯源,碳排放實現全景監測,世界首條以輸送清潔能源為主的輸電大通道——青豫全綠電外送大通道累計輸出電力相當于減少二氧化碳排放4400萬噸。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光伏發電園區、龍羊峽水光互補發電站還獲得“世界最大裝機容量的光伏發電園區”“世界最大裝機容量的水光互補發電站”吉尼斯世界紀錄認證。
說青海綠色算力產業領跑全國并不過分,因為她有著六個“全國第一”作支撐:新能源裝機占比全國第一;綠色金融覆蓋率全國第一;全國第一個制定綠色算力地方標準;建成全國第一個100%清潔能源可溯源大數據中心;建成全國第一個共享儲能市場化交易平臺。
根據《青海省綠色算力基地建設方案》,2025年服務全國的青海省綠色算力基地將初步建成。到2030年,綠色低碳、協同高效、安全可靠的青海省綠色算力基地全面建成。
作為青海的門戶和全省第二大城市,發展綠色算力,海東市也不甘落后。有數據顯示,海東市穩步推進綠色算力產業核心集群打造已累計投資22.22億元,相繼建成青海移動、青海電信、數據湖數據中心。至2023年底,建成標準機架總數達1.15萬個,占全省的56.9%。引入百度、阿里、騰訊、華為、抖音、快手等300多家企業數據。2023年,現有大數據中心實現產值5.16億元,同比增長41.3%。
雖然海東市是青海省海拔最低的地方,但打造“綠色高地”的氣勢如虹,很多行業的很多人都在自覺或不自覺中融入綠色算力的洪流中。他們皆非英雄式人物,甚至是“最底層”的普普通通的勞動者,從他們的身上,我們管窺到海東發展綠色算力的動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