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acronym id="v4kb8"></acronym>
      2. <acronym id="v4kb8"></acronym><pre id="v4kb8"></pre>
        <pre id="v4kb8"><strike id="v4kb8"></strike></pre>
          <track id="v4kb8"></track>

          海東日報首頁

          甘都:丹山碧水里的人文之鄉

          2024-06-11 09:36:20 來源:海東日報 點擊:

          丹霞染紅半邊天

          秀才盼榜

          □馬小龍 韓夢雪

          在青海省海東市化隆回族自治縣東南部,有一處氣候宜人、瓜果飄香的地方,名叫甘都,藏語意為“三河口”。其南臨黃河,北麓祁連山脈,西與謝家灘接壤,東與循化撒拉族自治縣隔河相望。歷史記載,南涼置邯川護軍,北魏曾在邯川古地設邯川戍,孝昌二年(公元526年)廢戍,唐永徽六年(公元655年)米川縣移治于此,并設置合川守捉,清乾隆年間修甘都堂城。

          甘都境內不僅有距今10億年前的古老變質巖群(化隆群)、2300萬年前燦若紅霞的沉積巖層、800萬年來形成的色如渥丹的丹霞地貌、180萬年以來奔流不息的黃河、1000年前的古城遺址、800多年仍根深葉茂的空心古榆樹、6000年的青銅器和彩陶等豐富的自然景觀和歷史遺跡,還有著精致的撒拉族刺繡、醇香的化隆拉面、豐盛誘人的傳統“撒拉宴”等,它們正在以特有的方式向外界講述著人文甘都的前世今生。

          丹霞風光無限好

          甘都境內有多處丹霞地貌,尤其是以拉木峽中的丹霞地貌顏色鮮明、類型豐富,尤為突出。今臨(夏)平(安)公路拉木峽段,全長16公里,其中石峽長13公里,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險絕。

          從巴燕鎮南行入拉木峽峽口,有一座人工蓄水庫,名河群水庫,蓄水300萬余立方米,四周綠樹掩映,秀色迷人,為消暑勝地。沿庫壩南行,遂見懸崖危壘,岌岌乎若坍,幽澗森冥,搖搖欲墜。

          再前行大約1公里,便進入了拉木峽。這里的紅崖砂石,經歷了滄海桑田的巨大變化,又經歷了千百年的風化剝蝕,巖體脫穎而出,屹立地表。淡紅色的巖壁呈現出如雨天的暴雨,以勢不可擋的磅礴氣勢,轟轟烈烈地飛奔而下的痕跡,造成了左側青崖萬丈、煙霧繚繞、猶丹青高懸、美不勝收、右側紅崖參差、朝陽斜射、似錦重疊、燦若霞輝、耀人眼目的美景。細品之,則造型各異,或如高樓大廈,門窗儼然,人頭攢動;或類浮屠,孑立天半,層次分明,風箏愰愰,如聞其聲,有名曰:“紅光寶塔”;或如一猴頂物,踞峰頂而憩,名“猴子頂燈”;或若二人并立,面朝前方,背手而望,名“二秀才看榜”,又名“姐妹望夫”,其姿態神韻,莫不儼然。

          尚有諸崖,各具神韻,任人附會,情趣無限。其紅砂崖經年風化雨蝕,遂成鬼斧神工之作,天地造化,蔚為奇觀?;虮P根于危巖之上,或挺立于壁壑之中;巨大者高達數丈,矮小者幾不盈尺;或聳立挺拔,似擎天巨人;或蒼翠舒展,如流水行云;或虬根盤結,如蒼龍臨波;或矯于威武,如猛虎歸山;或如人似仙,顧盼多情。它們把原本雄偉、驚險、令人心驚膽戰的石門,裝扮得水秀山明,更加美妙動人。

          所謂石門,乃路之左右峙二巨石,高不見頂,俯瞰澗深若井,幽不見底,車行其間,如越棧道,令人毛骨悚然。民謠曰:“到石門,驚掉魂,抬頭不見日月光,俯首細聽流水響。”回頭望過去,壁立千仞,視野狹窄,湛藍的天空像華蓋一樣,被無數紅峰撐在頭頂。流水在光禿禿的懸崖下沖刷出紅色的痕跡,與赭色的巖石形成鮮明的對比。每個山峰都好像是一整塊天外飛來的巨石,樹木在極頂已經見不到了,只有在巖壁的縫隙里還長著一些小草,猿猴也難以攀越??峙轮挥续B兒才有緣見識絕頂處的風光。真有“抬頭不見日月光,俯首細聽流水響”的氣勢。

          如果有興趣,繞道登上山頂,大有山登絕頂我為峰之感,讓人豁然開朗,心也寬了氣也壯了。不過,這里的路相對難走。但,路越走越難,景越走越美。藍天不再是整片,樹木的陰影投射到溪水里,陽光灑下斑駁的足跡。“幽僻處,可有人行?點蒼苔,白露冷冷。”石上青苔叢生,水聲如鳴佩環,不時還從巖壁上傳出一兩聲鳥鳴。群峰疊翠,峰峰相連,氣勢磅礴,陣陣涼風從天門吹出,李白的詩句“天門一長嘯,萬里清風來”,正寫出了這種境界,頓時讓人有飄飄欲仙之感。“壁立萬仞”“天地同攸”“置身霄漢”“登峰造極”等詞語會出現在你的腦海。

          地質文化譜新篇

          出拉木峽,車輛經過甘都集鎮后,轉過一道彎,視野一下開闊了,只見一排排整齊的白楊樹,一幢幢錯落有致的房屋,讓心情也開始變得愉悅起來。前行不久,便到了一處村口彩門,此處正是被評選為全國第二批三星級地質文化村,同時也是黃河沿岸第一個、青海省第一個少數民族聚居區地質文化村——化隆縣甘都鎮阿河灘村。

          阿河灘村是純撒拉族聚居地。這里的撒拉族群眾以勤勞和智慧創造的一門獨具特色的藝術——撒拉族刺繡。撒拉族刺繡具有圖案秀麗、構思巧妙、繡工細致、針法活潑、色彩清雅的獨特風格,地方特色濃郁,所繡圖案光線明暗對比強烈、富有立體感。撒拉族刺繡講求實用性,繡品多為枕頭幫子、襪底、襪跟、繡花鞋、腰帶、針線包等。在過去,撒拉族姑娘從六七歲就開始學習刺繡技藝直到出嫁年齡,并在結婚時帶上自己的繡品作為嫁妝,因而撒拉族刺繡又被稱為“女兒繡”。

          阿河灘村有一座清真寺,該寺建于公元1323年,現已有700年的歷史。該寺自建起后,因未遭受過破壞,迄今仍保持著原狀,1986年被青海省人民政府批準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3月5日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寺總面積1938平方米,南北寬34米,東西長57米。寺院總體設計坐西向東、布局協調、渾然一體。共有三重建筑,即照壁、牌坊、木那乃(喚醒樓)。建筑結構全部以大青磚疊筑,均飾以飛檐翹脊,上覆大青瓦,瓦當雕有龍虎頭面,房脊飛翹,集藏式建筑、漢式建筑、伊斯蘭藝術于一體的四合院式建筑,堪稱伊斯蘭建筑文化之精髓。建筑風格保持了鮮明的古代漢藏宮殿或寺廟特點,建筑飛檐翹脊,云龍花草,頗為宏闊,是遠近清真寺建筑群中甚為罕見之建筑。

          清真寺西北巷道往東行百步,便可看到一棵800多歲的古榆樹,其主干周長7.6米,須四人合抱才能成圍,高約7米,從不同的角度望去,有不同的造型,從東往西看去,古榆樹仿若一只翩翩起舞的鳳凰;從北往南看去,榆樹的枝干酷似龍頭;從西往東看去,又仿佛是一只高原精靈——藏羚羊。據傳,與這棵古樹相伴有另一棵樹,被雷電劈毀。這棵樹也遭雷擊樹心枯死,內部空洞,只剩樹皮,但生命力仍甚旺盛,每年春季,大樹都發出新枝芽,到夏季便枝繁葉茂。舊枝新枝相互交換,既顯得老態龍鐘,又顯得青春煥發,游客慕名而來實現“古榆樹里品茶”的心愿。

          在阿河灘村南部的黃河北岸,巍然屹立著一處俯瞰形如鉆石的干年歷史遺存,便是阿河灘古城堡遺址。經碳十四測年法科學測定,城堡為公元1021年左右的北宋時期青唐吐蕃所建。彼時,朝代交替,時局動蕩,青唐吐蕃與西夏、北宋紛爭不斷;再加上此地位于廓州、湟州交界處,是拉木峽南部入口,成了當時進軍北上的戰略要地。唃廝啰政權在此以黃河為天塹,修筑屯兵駐扎之所,作瞭望傳信、抵御外敵之用。“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錚鳴。”千年的歲月,留下了這一座飽經滄桑的烽火古城,記載了這一段煙波浩蕩的黃河史歌。

          古城堡遺址東側一凹洼處,有一股“咕咕”而出的泉水,便是阿河灘古泉水,它來自于黃河古河道中的礫石層。其上部為黏上層,下部為堅硬致密的紅色泥巖,能阻隔地下水的下滲,這種地層結構保證了礫石層中地下水的富集。經分析測定,阿河灘古泉水中的鍶元素和偏硅酸均已超過國標(GB8537-2018)的天然礦泉水標準,屬偏硅酸天然礦泉水。鍶元素有促進骨骼和牙齒生長發育的功能,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鍶能減少人體對鈉的吸收,有預防“三高”和心血管疾病的作用,含鍶礦泉水可強化骨骼,提高智力,具有延緩衰老和養顏的輔助功效。

          特色產業興鄉村

          與青海高原農業區山大溝深的地理環境不同,置身甘都鎮水車村,花草相間,一步一景。初春時節,波光粼粼的碧水映照在朦朧的遠山上,讓人流連忘返。放眼水車村,綠油油的田地里冬小麥長勢正好,蔬菜大棚里生機盎然,老百姓忙得不亦樂乎……這一切,得益于水車村南臨黃河,西毗公伯峽水電站的獨特地理位置。

          82歲的老村支書李順林就住在水車村的一處院落里。在這里住了大半輩子的他,深知發展的重要性。“以前河邊到處是沙礫,垃圾成堆,車也亂停亂放,就像一片戈壁灘。如今這里栽上了樹,黃河岸邊綠綠的,風景好了,來的人也多了。”看著黃河岸邊發生的變化,李順林感慨道,盛夏時節,村里會接待很多從外地來的游客,靠著賣自家種的蔬菜、河里養的魚,補貼家用。

          “路好走了,自來水通了,路燈亮起來了,活動場所建起來了,村里變得干凈整潔,而且還種上了桃樹、李子樹,”水車村的民眾紛紛感嘆道,“我們村能有現在的變化,以前想都不敢想。”

          “我在這里待了一輩子,親身感受到了村里的發展變化,以前村里破舊得很,沒什么地方可以去,大家都不愿出門,經過這幾年的建設完善,專門修了停車場方便停車,閑了我們可以到廣場下下棋,娃娃們也有玩耍的地方,環境變好了,大家的心情自然順暢了。”水車村永福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李明德也激動地說:“以前,只是覺得住在黃河邊很舒坦,現在我們學會了養殖,水里的魚就是我們的寶?,F在每天除了喂魚,我們會專門觀察水質的變化,定期請專業的人來檢測。對我們大家來說,養魚是一件事,保護好黃河水資源才是最要緊的事。”

          離開碧水輕舟的養殖場,走入水車村溫室棚。今年40歲的種植大戶郝永平告訴我們,自從村集體的大棚建立起來,自己在家門口掙到了不少錢。“我們計劃將溫室大棚與觀光休閑游結合起來,打造集田園采摘、鄉村體驗等于一體的農業觀光園,帶動更多村民就業,助推鄉村旅游發展。”與此同時,一場熱鬧的討論會正在水車村黨員活動室進行。

          水車村“第一書記”李積明介紹:“根據咱們村鄉村旅游示范的發展定位,縣上制定了水車村文化旅游項目實施方案,今后將根據規劃打造‘一軸、六區’空間布局,將在很大程度上帶動項目區村民發展特色產業。”

          水車村黨支部書記趙國智說:“縣上對我們村實施了投資1000萬元的鄉村振興旅游試點村項目,根據規劃,由東北向西南軸向分布,將打造鄉村文化民俗區、鄉村農家樂區、鄉村民宿區、水上項目區、濕地農田景觀區,以村集體經濟發展特色餐飲和民宿接待,項目建成以后可直接帶動農戶參與景區運行或餐飲服務,擴大就業,增加農民收入。”

          乘著鄉村振興的“春風”,通過省級鄉村振興旅游試點村建設,水車村完善基礎設施、改善村容村貌、提升人居環境,融合全鄉資源,依托特色種植、特色養殖,打造了集吃住和休閑娛樂體驗為一體的鄉村旅游。水車村的發展變化,也是青海省美麗鄉村建設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甘都鎮充分挖掘轄區內沿黃村莊環境特色和區位優勢,抓黨建、強產業、興旅游,打造生態旅游目的地,實現了“河區”變“景區”的蝶變。為拓展群眾致富路,依托“背靠群山、南擁黃河、西襟公伯峽”,豐富的水資源、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補齊短板,推動鄉村振興闖出新路子、產業發展邁出新步伐,不斷拓寬群眾致富路。以農業轉型升級、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不斷調整種植結構,主要以露天蔬菜、玉米、大棚蔬菜、特色雜果種植、薄皮核桃新品種繁育、綠化苗木繁育等為主導種植產業,形成了符合本村實際的特色種植。

          現已建成規模性黃河冷水魚養殖專業合作社,主要經營虹鱒魚、金鱒魚等品種魚類。甘都鎮沿黃河的17個村在堅持保護生態環境開發新興產業基礎上,準確定位,認真謀劃,利用本村資源稟賦,以特色種植、綠色養殖,發展沿黃文化生態旅游產業,通過溫室大棚與觀光休閑游結合起來,打造集田園采摘、鄉村體驗于一體的農業觀光園,助推鄉村旅游發展,全面提升鄉村旅游內涵,群眾收入增加明顯,真正走出了具有甘都特色的鄉村振興新路子。

          在探索鄉村旅游、休閑旅游中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注入了產業發展活力。東五村在2022年被評為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阿河灘村在2023年被農業農村部評為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及國家AAA級旅游景區……甘都鎮有了豐富的旅游資源和各種榮譽加身,在鄉村產業振興的道路上走出了自己的特色。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海東日報 版權均屬海東日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單位和個人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

            

          2、已經本網書面授權使用作品的媒體、網站,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及作者”。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国产成人免费高清激情视频_Av理论片在线看_国产性色在线视频_91精品国产91久无码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