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報記者 張揚 攝影報道
不久前,上海東方衛視大型扶貧公益節目《我們在行動》走進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聚焦“青繡”產品,兩個小時的網絡直播,銷售額達600多萬元。據了解,這一數字相當于全省一個月的“青繡”收入額,讓2500名繡娘人均增收1900元。然而,不少人感到疑惑:“青繡”是一種什么繡品?之前為啥沒聽說過呢?
青海省文化館非遺處處長魯占奎告訴記者,其實青繡是土族盤繡、藏繡、撒拉族刺繡、蒙古族刺繡、河湟刺繡等民間刺繡的統稱,是青海省去年以來著重打造的一個地方刺繡品牌。 中國有四大名繡:蘇繡、蜀繡、湘繡、粵繡。其中,蘇繡以精細素雅著稱于世;湘繡吸收蘇繡和其他刺繡的優長處,色彩豐富飽滿,色調和諧;粵繡構圖飽滿,繁而不亂,裝飾性強,色彩濃郁鮮艷;蜀繡則以軟緞和彩絲為主要原料,充分發揮了手繡的特長,具有濃厚的地方風格。 除了四大名繡,我國還有京繡、魯繡、汴繡、甌繡、杭繡、漢繡、閩繡等地方名繡,無不以地域命名,代表著一個地域的文化。 青海民間刺繡藝術歷史悠久,品類繁多,并且各有藝術特色,特別是有著鮮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就拿藏繡來說,也不是一個小眾的民間藝術,它和廣大藏族群眾的生活息息相關,因而有著頑強的生命力和傳播力。藏繡源于公元9世紀,與唐卡和堆繡并稱為藏傳佛教三大藝術,是中國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中最具特色的刺繡派系之一。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藏繡不斷吸收中原文化、中西亞文化及藏傳佛教文化中的藝術手法,技藝日趨成熟,已經成為青藏高原特有的文化藝術。同樣,土族盤繡也曾是土族群眾服裝上必不可少的點綴,也可以說是土族民族服飾的精髓所在。也正是因為土族盤繡的精彩,土族盤繡連同土族民族服飾雙雙入選國家級非遺項目名錄。 此外,撒拉族刺繡、回族刺繡、蒙古族刺繡也獨具民族特色,河湟刺繡則是青海漢族刺繡藝術的集成。一直以來,土族盤繡、藏繡、撒拉族刺繡、回族刺繡在青海廣袤的大地上和諧共生,各放異彩,并且都成長為青海的名繡。河湟刺繡的名稱雖然是近幾年才確定的,但也有著厚實的群眾基礎,近年來可以說是異軍突起。一個地區存在如此多的民間刺繡品牌,并且還多數都是國家級、省級非遺項目,這在全國也很罕見。為了讓非遺文化也能在精準扶貧中發揮作用,去年,省委省政府對“青繡”品牌打造提升進行了決策部署,并確定6家“青繡”企業為首批省級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幫助建檔立卡貧困戶學習傳統技藝,有效促進貧困家庭就業,實現了家庭年收入2.5萬元以上的目標。一個新的品牌就此開始興起,并贏得了越來越多消費者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