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acronym id="v4kb8"></acronym>
      2. <acronym id="v4kb8"></acronym><pre id="v4kb8"></pre>
        <pre id="v4kb8"><strike id="v4kb8"></strike></pre>
          <track id="v4kb8"></track>

          海東日報首頁

          牧場里的人間溫情

          ——讀《游牧者的歸途》
          2024-07-01 09:25:52 來源:海東日報 點擊:
          □劉學正

          因為李娟的散文,阿勒泰在許多人的心里由一個陌生的地名,化身為遙遠而詩意的存在。而除了李娟,還有不少作家把筆觸對準這片神奇的土地,并將觀察的視角延伸至邊疆地區游牧民族的生存狀態,以及附著在游牧生活中的習俗和傳統文化,新疆女作家南子便是其中的一位。在阿勒泰牧區,與牧民的一次相遇,促使南子先后走過肅南草原及天山、阿爾泰山腳下,她在隨筆集《游牧者的歸途》中,將筆墨聚焦于牧駝人、貢瓜人、蜂蜜獵人、冬牧場、羊角圖案等人和事物,極富風情地呈現出了一幅牧場里的人間溫情圖卷。

          該書由“游牧”和“綠洲”兩部分組成,描繪了游牧民族的生活習俗、傳統文化,以及定居后與土地和諧共生、敬畏自然的故事。在“游牧”部分,有托別勒塔木沙漠草場上的牧駝艱辛,有哈桑草原賽馬場上的駿影追風;在“綠洲”部分,有與巴里坤居民關于傳統的閑談,有飄蕩在魯克沁達浪坎鄉的歌聲。一段段或靜或動、或景或人的深情訴說,讓人沉下心來,感知到游牧民族特有的文化精神以及他們的堅韌、務實和生命至上。

          書中,南子把阿勒泰地區的遠冬牧場娓娓道來,“在茫茫雪原里走上幾公里,也看不到一個人,只有零星幾座灰黑色的氈包。”而到了晚上,冬牧場則靜得可怕,靜得有如一根尖銳冰涼的銀針,懸而不落。每天的凌晨,牧人們推開氈簾的第一件事,就是打開氈房后面圈羊的木圍欄,嘴里含混著像魔咒一樣的特別用語。羊群聽懂了呼喚,一只只奔出圍欄,它們就像是一串串白色棉毛球飄了出來。對于哈薩克族牧人來說,家,就是一座氈包,或一組氈包,更是一個男出牧、女留守的牧人小組。

          “阿肯”是哈薩克族對最優秀歌手的尊稱,他們是能夠出口成章、即興詠唱的行吟詩人。南子在《阿肯》一文中,描寫了哈薩克族當代著名的阿肯——“老頑童”似的庫爾曼別克,她靜靜聆聽一位老阿肯講述自己的故事。庫爾曼別克居住的青河縣,每年轉場到這里的牧人都要舉辦各種阿肯彈唱會、賽馬會,阿肯們往往要從夜晚對唱到天明。這種生活,使草原上的牧人,最終獲得了贊美詩般純潔的音色,音域寬廣,深沉有力。庫爾曼別克在這里度過了他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時代,最大限度地呼吸到了哈薩克民族濃郁的游牧文化氣息。他們說:“我的冬不拉有兩根弦、一根柱,干木頭為啥不能說話?當‘干木頭’開始唱歌時,草原也會沸騰。”

          馬木提是昭蘇縣一名頗有經驗的“蜂蜜獵人”,他的160多只蜂箱全部隱藏在帳篷后面的小樹林里。養蜂人好像天生就有一種親和力,能夠破解蜜蜂生活的密碼,并與它們自在地相處。將耳朵緊貼在蜂箱上,蜂箱里嗡嗡的聲音響亮而豐滿,好像成千上萬只蜜蜂在用翅膀扇風。“蜂蜜里面有好多水分。蜜蜂想要長期保存蜂蜜而不讓它變質的訣竅,就是一起飛快地扇動翅膀,制造一股暖風幫助蒸發。”這聲音,是自然界所賜予的一種值得傾聽的音樂和語言,有如眾蜂的夏日合奏——其實,生活中還有更多的聲音是我們沒有聽到的,但不能因為我們沒有聽到就視為無。

          此外,書中還呈現了哈密瓜、吐魯番葡萄的前生今世,以及如何在玉龍喀什河的河床上尋找和田籽玉……然而,《游牧者的歸途》一書絕非是對游牧生活的單純獵奇和科普,而是對游牧文化變遷的一種記錄和表達。在人類的歷史長河中,沒有哪一種文化模式會永遠不變。南子用細膩的筆觸記錄了游牧民族逐漸消失的習俗,迎來新生活的希冀,這一點是彌足珍貴的。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海東日報 版權均屬海東日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單位和個人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

            

          2、已經本網書面授權使用作品的媒體、網站,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及作者”。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国产成人免费高清激情视频_Av理论片在线看_国产性色在线视频_91精品国产91久无码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