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作為中華民族特有的時間體系,凝結著華夏先民的非凡智慧,如泉水般滋養著中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如何讓小小少年與節氣文化“雙向奔赴”,正成為科普創作的一個聚焦點?!段覀兊墓潥狻肥?ldquo;中國節氣+”概念倡導者、科普作家三耳秀才繼《跟著節氣小步走》之后,推出的又一部專為中國少年撰寫的沉浸式二十四節氣故事書。在他的筆下,時間不只是日歷上持續更新的數字、鐘表里傳來的滴答聲,更是一幅幅和諧共生的自然畫卷,一趟趟輕松有趣的心靈漫游。
“寫給少年的書,心中得有少年。”該書延續了作者以往書中“小燕子”“小胖墩兒”“小吃貨”“熊孩子”的人物設定,讓四名性格迥異的“節氣小使者”依次穿過春夏秋冬,感受自然界的節律變化,領略傳統習俗的迷人魅力。在親子互動與體驗中,在思維導圖和“國潮風”插畫的浸潤下,節氣文化的種子深植孩子們的心底,而從“生根發芽”到“郁郁蔥蔥”的過程,也生動詮釋出了新時代中國少年形象的內涵。
節氣里的中國智慧,有助于啟迪孩子的心智。在“谷雨”一章中,作者給“小燕子”說起了谷雨和漢字的關系:“文字的出現,是一個很大的標志性事件,漢字就是在谷雨中創造出來的。”接著,他繪聲繪色地講述了倉頡造字的故事。倉佶造字為什么能成功呢?那是因為倉頡只專注于造字這一件大事,而不像“小貓釣魚”寓言故事中那只一會兒捉蜻蜓,一會兒撲蝴蝶的小貓,最終在虛壹而靜的境界里成為了“造字圣人”。好好做一件事,心靜;長時間做一件事,事成!聽到這里,“小燕子”興奮地喊道:“你除了講谷雨節氣,還想告訴我,做人做事都不容易,也要像倉頡造字那樣,虛壹而靜!”
節氣里的物候知識,能夠開闊孩子的視野。在“夏至”一章中,“小胖墩兒”啃著西瓜問道:“早晨的太陽離我們近,還是中午的離我們更近?”作者沒有直接講述答案,而是讓他和“熊孩子”先看書思考一番。兩個好朋友你一言、我一語展開討論,不僅弄懂了什么是近日點和遠日點,得出了夏至時節早上更近的結論,還解答出了更難的問題:早上太陽近,為什么中午溫度高?“地球上的氣溫跟太陽直射、斜射等更有關系,所以不能用太陽離地球遠近來判斷地球的‘體溫’。何況,地球還分南半球和北半球呀!”作者欣慰地應道:“難住孔子的問題,你們也給解決了。實現了小目標,就去飄一飄吧!”
節氣里的人文精神,可以激發孩子積極向上的生命熱忱。在“寒露”一章中,作者帶著“小燕子”“小吃貨”“熊孩子”去登山,一路上賞景吟詩,好不愜意。“寒露,是在歷史中生成的。于是,有了特別的情思和特別的詩篇。”置身于一派詩意盎然的秋景,余光中的《鄉愁》、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蘇軾的《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杜甫的《望岳》都成了他們熱聊的話題,“古代有詩,現代有詩,古今都是懷人都是鄉愁,這就是我們中國人在寒露時節共同的情感。”而在親身體會到登山之路的曲折艱辛后,孩子們對“讀書如秋日登山,風光在路上,境界在山頂”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人類是自然的孩子,無論過去、現在還是未來。“我們的節氣”之于少年的意義,是走進華麗而厚重的文化時空,賦予只有鈴聲的“課程表”以風聲雨聲、蟲吟鳥鳴以及先民對自然的深情告白,構建人與世界博大而恒久的情感關聯,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