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郝志臻 朱得君 攝影報道
2023年全市糧食生產取得了“七連增”的好成績,糧食產量達到54.44萬噸;
海東市在全省種業振興考核、菜籃子考核中取得市州排名第一的優異成績,成為全省糧食生產大市,是名副其實的“高原糧倉”。
翻開全市“三農”工作成績單,一個個耀眼的數字,映照出了海東干部群眾在“三農”工作中付出的智慧與汗水,也鮮明地記錄著我市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鏗鏘步伐。
夯實家底 穩糧保供顯擔當
“在我們這片山地里,種出畝產千斤的糧食以前真是想也不敢想,現在居然成了現實。”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轉導鄉前坪村的馬玉強看著地里生機勃勃的玉米,發出了由衷的感嘆。
山大溝深,十年九旱,這是民和縣自然環境的真實寫照。
全縣4萬多公頃耕地,60%以上在“拉羊皮不粘草”的干旱山區,卻要養活全縣70%以上的人口。
如何依托傳統農牧業資源,破解民和縣農業生產年年遭災、年年抗旱的被動局面,這是擺在當時民和縣“三農”人面前的一道難題。
2007年11月,在民和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工作的王國蘭和七八個同事把自然條件惡劣的前坪村作為推廣全膜雙壟栽培技術的第一站,在這里開啟了一段神奇的種植旅程。
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2008年4月,第一批全膜覆蓋的玉米種子種進了前坪村86.67公頃的旱地里。
2008年,一種全新的耕作方式在民和縣干旱山區誕生,那就是全膜雙壟栽培技術。全縣試種的數千畝全膜玉米地里,玉米畝產量達700公斤,畝均增產超千斤,被山區農民親切地稱之為“神奇莊稼”。
干旱山區種出畝產千斤糧的消息不脛而走,種植全膜玉米的呼聲一天天高漲起來,糧食產量也是一路陡增。困擾民和縣干旱山區農民“靠天吃飯”的難題,被一張塑料膜輕輕化解。
2014年以后,民和縣全膜玉米種植面積穩定在2.67萬公頃左右,年產量達21萬噸以上。
實現了旱地糧食的增產增收,民和縣穩糧保供的步伐并未就此停滯。
走進民和縣總堡鄉,今年春季種下的大豆和玉米舒展著翠綠的枝葉,兩種作物相間種植,錯落有致,一個個鼓鼓囊囊的豆莢能聯想到收獲時的盛景。
玉米黃豆套種,是民和縣從總堡鄉走出的又一條助農增收之路。
2022年,民和縣總堡鄉深入貫徹落實當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的“在西北地區推廣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的指導精神,按照“一鄉一業、一村一品”鄉村振興產業發展要求,在總堡村以千畝規模打造全膜玉米黃豆帶狀復合種植示范基地,在全省率先填補了玉米套種黃豆生產模式的空白。
“把玉米和黃豆套種,能夠在確保玉米不減產的情況,畝均能增收100余公斤的黃豆產量,比單種玉米更劃算……”總堡村種植戶余先邦說。
為了找到適合本地的套種模式, 民和縣從模式選擇到播種方式、適宜密度以及合理施肥方面進行了探索實踐和試驗示范,示范面積從2022年的80公頃,推廣到目前的3333.33公頃。
作為全省糧食生產重點區域,海東市堅決扛牢保障糧食安全的政治責任,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全面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鞏固提升糧食產能,牢牢守住糧食安全底線。
2023年全市播種各類農作物211466.67公頃,糧食產量達54.4萬噸,同比增長6.3%。
今年一季度,全市累計完成各類農作物播種面積209853.33公頃,國家級油菜夏繁基地已完成2060公頃……
在守穩“糧袋子”的路上,海東一直在奮力前行。
強農富農 產業振興促發展
走進位于海東市循化撒拉族自治縣查汗都斯鄉的“黃河彩籃”高原現代農業產業園里,慶豐路、產業路、富民路……一條條飽含美好憧憬的寬闊道路兩側,一排排整齊的標準化溫室大棚分立田間,綿延不斷,頗為壯觀。
走進大棚內,一個個鮮紅的辣椒掛滿枝頭,甚是喜人。農民們正在熟練地將新鮮的辣椒進行分揀、打包……
“黃河彩籃”高原現代農業產業園是全省設施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試驗、示范、推廣的樣板園,也是國家發改委、農業農村部等七部委批準的首批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創建單位以及海東市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產業園占地近133.33公頃,有578棟高標準日光節能溫室(棚),2萬平方米的智能連棟溫室,配套水肥一體化的種植系統、工廠化育苗系統以及保溫、保鮮、防護等輔助工程。
自建成以來,產業園從拱棚搭建、育苗栽秧、田間管理、技術培訓等方面入手,大力發展日光溫室、設施養殖等附加值高、效益好的設施農業,逐步形成了“公司+基地+農戶”種植模式,年產辣椒、番茄、西葫蘆、循化線椒、無花果等果蔬約4500噸,同時輻射帶動周邊群眾共同實現增收。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
近年來,海東市借助全省“打造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的契機,聚焦產業發展,著力推進輸出地建設,在傳統農業小塊農田上構建起一個個大規模生產的現代化農業基地。
六月中旬,走進互助土族自治縣南門峽鎮卷槽村豌豆苗種植基地連片種植的豌豆苗迎來采摘季。村民們穿梭在田地間采摘豌豆尖,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這些搶鮮“蔬”出的高原無公害蔬菜將從這里出發,72小時之內便可走上深圳和港澳居民的餐桌。
近年來,互助縣以“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產業發展的模式,全面推廣種植高原冷涼蔬菜,大力發展“供港澳”蔬菜種植產業,通過土地流轉、集中建設的形式,在南門峽、林川、臺子、丹麻、哈拉直溝、紅崖子溝等鄉鎮建立“供港澳”蔬菜基地,引進推廣種植皺葉甘藍、彩虹甜菜、新品菜薹、紅苣菊、球莖茴香、紫白菜等多個品種的蔬菜,進一步完善了“產、供、銷”一體化鏈條,走出了一條農業增產增效、農民持續增收的發展新路子。
2024年,互助縣共計種植“供港澳”蔬菜1333.34公頃,目前已經進入采摘期。
“今年,村里充分利用村集體資金3萬元,擴大種植荷蘭豆和豌豆苗面積,進入采收期后,每天用工約30人,每人工資大概150—200元左右,不僅給村民帶來了收入,也壯大了村集體經濟。”南門峽鎮卷槽村黨支部書記張生昌說。
一個個基地的建設發展,得益于海東市做好土特產文章、推進農業轉型升級、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的有力舉措。
2022年,海東市確立“在全省打造‘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中走在前作表率”的具體目標,重點推進萬畝菜薹供港蔬菜基地、10萬畝雜交油菜馬鈴薯制種基地、10萬頭(只)牦牛藏羊“西繁東育”基地為主的“三大基地”建設。
2023年,在鞏固提升“三大基地”建設成果的基礎上,海東市千噸高原冷水魚養殖基地、萬噸禽蛋生產基地、“高原冷涼夏菜”基地和萬噸高原食用菌生產基地建設也在逐一謀劃推進。
置身農業現代化發展的當下,河湟谷地特色農業發展正借著鄉村振興的東風,踔厲奮發、勇毅前行。
文旅商融合 海東產品俏四方
每逢秋季,火紅的蘋果、翠綠的菜園、紫琉璃般的葡萄構成了美麗的田園景色,河湟大地上縷縷秋風中透著收獲的喜悅。
一年一度的農產品展交會也如約而至。
青海拉面、河湟特色美食、青繡產品、青稞酒產品、富硒農產品等特色產品在展會中集中展示,讓人目不暇接,來參展的市民絡繹不絕,大家品美食、逛展會,共享豐收的喜悅。
從2016年起,海東市已經連續舉辦了八屆農產品展交會,歷屆農展會不僅向省內外展示了青海農牧業發展的新成果、新技術,也推介了新產品,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這幾年,我帶著自己的土蜂蜜多次參加了青洽會、農展會等農產品推介會,不僅讓更多人熟知了‘穆蜂齋’,還收獲了一批忠實的粉絲。”海東市穆蜂齋蜂業有限公司負責人馬克英說。
雖說“酒香不怕巷子深”,但特色的農產品依舊需要推介推廣。
今年夏季,“大美青海·高原足球”超級聯賽在點燃高原群眾對體育熱情的同時,也打開了一扇讓廣大省內外游客詳細了解海東綠色有機農畜產品的窗口。
5月26日,“大美青海·高原足球”超級聯賽(海東賽區)首場比賽在海東市體育中心拉開序幕。
一大早,市體育中心外側的農畜產品展示區域開始變得熱鬧起來,不少農牧企業帶著各自的特色產品提前布置現場,展示著自己帶來的特色農產品。
“這是我們當地種植的富硒苦蕎,不僅有茶,還有面粉、枕頭多種產品,大家可以看看。”
“這是我們自己種的靈芝,可以提高免疫力,安神助眠。”
來自海東市的19家農牧企業帶著各自精心準備的130多種農畜產品、傳統手工藝品、文創產品齊齊亮相,富有河湟特色的產品紛紛展示著自己的魅力。
花椒、富硒金絲皇菊、樂都長辣椒、中藥材、水果、富硒大蒜、藏系羊、互助八眉豬……富有高原特色的農牧產品吸引了不少市民前來參觀。
“循化的線辣椒知名度很高,我們都知道,孩子也經常買給我吃,味道確實不錯。”樂都區居民張芳芳說,她還想買一些海東特產給外地的朋友寄過去。
農特產品走進活動現場,既促進了農特產品消費,也豐富了游客的旅游體驗感,從而促進旅游業與農業更好地融合,推動鄉村振興不斷走深走實。
這個夏天,除了足球賽外,絲路花兒藝術節,再次為海東的農特產品提供了推介平臺。
時光荏苒,春華秋實。
在農業高質量發展之路上,海東市將努力在推動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上擔當作為、實干篤行,為實現農業強國譜寫海東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