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acronym id="v4kb8"></acronym>
      2. <acronym id="v4kb8"></acronym><pre id="v4kb8"></pre>
        <pre id="v4kb8"><strike id="v4kb8"></strike></pre>
          <track id="v4kb8"></track>

          海東日報首頁

          一“技”落地 托起干旱山區“豐糧”夢

          2024-03-29 08:25:45 來源:海東日報 點擊:



          圖為總堡鄉種植大戶小麥膜側溝播現場。

          □本報記者 張璐 通訊員 巖子 攝影報道

          鋪春膜、忙春播……三月煦風吹暖青海東部的民和大地,廣袤田疇上農機穿梭,農民忙碌,處處一派人勤春早農事忙的新“春”景。

          站在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馬營鎮菜園嶺上俯瞰,鋪好農膜的田塊里一片銀光粼粼。今年,這銀光粼粼的“膜田”里,推廣的不僅有2萬公頃全膜玉米,還有660余公頃的一項農業增產新技術——小麥膜側溝播種植。

          引進

          小麥膜側種植,顧名思義就是在地膜的兩側種植小麥。從農業科技的角度講,它是地膜覆蓋栽培技術的延伸和發展,旨在高效利用天然降水資源和光熱條件而提高單產的一項農業增產技術。

          在青海,民和縣率先在全省推廣小麥膜側栽培技術。而這項增產技術源自轉導鄉后坪村村民的多年新實踐。后坪村村民馬明義便是小麥膜側溝播技術的引進者和實踐者。

          轉導鄉地處干旱山區,十年九旱的自然條件,讓辛苦一年的農民用勤勞汗水換來的僅僅是廣種薄收的“無奈”。直到2008年全膜雙壟栽培技術的成功推廣,打破了“靠天種田”的被動局面,在這“拉羊皮不沾泥”的干旱山區種出了千斤以上的畝產量。

          既然種植地膜玉米產量這么高,那么種植地膜小麥產量又會如何呢?一項全膜玉米栽培技術開始引發當地農民的新思考。

          后坪村與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永靖縣新寺鄉比鄰接壤,馬明義從新寺鄉的親戚那里看到了長勢喜人的膜側溝播小麥,得到了“干旱山區至少能種出六七百斤小麥畝產”的答案。

          這樣的喜訊,讓種了一輩子莊稼的馬明義干勁十足,第二年春季,他就從親戚家借來小麥膜側播種機械,開始在自家的耕地試種,當年夏收時節,馬明義的膜側溝播小麥畝均產量從昔日的二百來公斤增加到三百多公斤。

          “我家有35畝耕地,因為膜側溝播小麥產量高,我每年騰出10畝耕地種植膜側溝播小麥。”馬明義說,在前幾年的一個大旱年份里,正常種植的小麥連籽種都沒收回,甚至受旱嚴重的地塊幾乎顆粒無收,就在那樣的旱情下,他家種植的膜側溝播小麥依然收獲了畝均200余公斤的產量。

          顯著的增產效果,膜側溝播小麥種植技術已經得到了后坪村老百姓的認可。據馬明義介紹,這幾年來,后坪村的老百姓幾乎家家開始種植膜側溝播小麥,膜側溝播小麥也已經成為轉導鄉后坪村村民豐盈“糧袋子”、端牢“口糧碗”的新路徑。

          試點

          后坪村村民膜側溝播小麥新實踐,引起了民和縣農業部門的關注和重視,先后派出專業技術人員進行實地考察,并于2023年在全縣率先種植膜側溝播小麥的轉導鄉建立千畝試驗田,對淺山地區旱地小麥膜側溝播種植模式增產效應開展試驗和示范。

          據民和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鄧鋒震介紹,2023年,縣農業部門在轉導鄉前坪、后坪、落龍溝等具有代表性的干旱淺山村種植膜側溝播小麥6.67公頃,試驗田種植對象涵蓋了20戶種植大戶、40余戶種植散戶,縣農業部門從地膜、化肥、科技、測產等方面提供了支持和服務。

          “對試驗田我們采取了統一的規范標準,并指導做好田間管理,經夏收測產,膜側溝播小麥畝均產量達370公斤,比露天種植的對比試驗田畝均增產122公斤,增產效益十分顯著。”鄧鋒震說。

          馬明義既是膜側溝播技術的“引進者”,也是農業部門膜側溝播小麥千畝試驗田里的一家種植散戶,借著自身多年的種植經驗和農業部門的科技“加持”,馬明義一家人去年種植的10畝膜側溝播小麥喜獲豐收。

          “感謝黨和政府的好政策,也感謝農業部門在化肥、技術等方面給予的大力支持,我家去年種植的10畝膜側溝播小麥畝均產量達到400公斤。”馬明義說,去年稍微遇到了一點旱情,如果小麥品種好、肥料施用足、后續田間管理能到位,再遇上風調雨順的好年份,他估計膜側溝播小麥畝產有能提高450公斤的可能性。

          “小麥膜側溝播種植技術是對全膜栽培技術的創新,地膜覆蓋后起到保墑增溫的效果,可以有效促進小麥分糵,延長穗分化時間和灌漿時間,同時膜側種植也使播種的每一行小麥都產生了邊際效應,采光充足,通風良好,增加了分蘗數、穗粒數和千粒重,從而實現膜側小麥增產。”鄧鋒震分析說,去年千畝試驗田的良好增產效應,為提升干旱山區小麥單產提供了很好借鑒,也為下一步大面積推廣打好了基礎。

          推廣

          3月15日,記者在民和縣馬營鎮菜園村的坡洼梯田里看到,一臺四輪拖拉機牽引著一臺覆膜、播種、施肥一體機正在作業,緩緩行駛的機械“畫”出一道道寬窄相間的膜壟和播溝。

          “兩邊覆膜起壟,壟溝里種兩行小麥,你這是啥種法呀?”

          “這是民和農業部門今年新推廣的小麥膜側溝播技術。”

          “你今年種了多少畝?預計增產效果怎么樣?”

          “我今年種了100畝,去年觀摩了轉導鄉后坪村的試驗田,增產效果十分明顯,我對今年的100畝膜側溝播小麥產量還是抱有很大希望。”

          在田間,聽到記者的問詢,正在忙碌的菜園村種植大戶白如英信心十足地說。

          “雖然我是第一年種植膜側溝播小麥,但從轉導鄉后坪村老百姓種植的情況來看,畝均增產二百來斤估計不成問題。”白如英說。

          在古鄯鎮樺林嘴村的一處流轉土地上,來自總堡鄉總垣村的種植大戶李秀德也正在搶時搶墑種植膜側溝播小麥。

          “去年觀摩轉導鄉推廣的小麥膜側溝播試驗田后,今天上午又在巴州鎮種植現場參加了現場觀摩培訓會,對這項農業新技術還是充滿信心。”李秀德說,他今年計劃種6.67公頃膜側溝播小麥,如果效益好,明年再適當擴大種植規模。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圍繞國家糧食安全提出,實施糧食單產提升工程,集成推廣良田良種良機良法。應該說,民和縣推廣小麥膜側溝播技術,就是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實施糧食單產提升工程”的具體實踐。

          民和縣地處青海東部的黃河、湟水河谷地,但4.42萬公頃的耕地六成以上都在干旱山區。面對干旱少雨的淺山自然條件,民和縣千方百計在“良法”上破“瓶頸”,在持續鞏固好2萬公頃全膜雙壟栽培技術推廣成果的基礎上,深入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大力實施“藏糧于技”戰略,在全縣13個鄉鎮的種植大戶中率先推廣小麥膜側溝播技術666.67公頃。

          “試驗田雖然取得成功,但作為一項農業新技術,必須循序漸進,因此我們在全縣選擇了13個鄉鎮的100家種植大戶進行示范推廣。”鄧鋒震表示,通過示范推廣,用看得見的增產效果提高群眾對此項農業增產科技的認可度,從而帶動更多農戶參與種植,最終實現提單產、促增收的推廣目的。

          實施“藏糧于技”戰略,一“技”落地,相信在豐收的季節,定將托起民和山區農業沉甸甸的“豐糧”夢。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海東日報 版權均屬海東日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單位和個人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

            

          2、已經本網書面授權使用作品的媒體、網站,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及作者”。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国产成人免费高清激情视频_Av理论片在线看_国产性色在线视频_91精品国产91久无码网站